文章16- 魚食餌方式及因素

【魚的感官及習性】


1.〔魚的感官〕


偏重視覺性魚類:

東面水域、吹東風、東南風或南風時,在白天透明度高的水中,首用視覺尋獵物;西面、南面水域、西南風、西風或夜間,在混濁或能見度低的水中,則以嗅覺味覺尋獵物,視覺為次要。

偏重嗅覺性魚類:即使在白天視野清晰時都以嗅覺為先。


魚的眼睛結構雖與人類眼睛相似,但魚眼的水晶體為圓球形,只能看見較近的物體,香港水底能見度一般較低,可視距離相對更短,如釣餌在魚的視軸界限內出現最能引魚注意。魚視覺一般都不敏感,呈近視狀態者占大多數,但鯛類,在清澈的水質中能見力竟達數十米,不但能觀察釣餌的種類、形狀、大小,還能判斷出不自然狀態的釣線存在,所以在水質極為清澈時垂釣鯛類,釣線的水下角度、震幅及隱藏性都十分講究,例如可以釣餌先行,隱藏釣線在後,釣線以切水性高及輕來減低水流沖刷的震盪,並最好減少聲音由釣線傳遞到水下。


底棲性魚類視軸在前下方,主要靠味覺、嗅覺和觸覺覓食;而中、上層等魚類視軸在前方或前上方,主要靠視覺覓食,味覺和觸覺較遲鈍。想目標魚容易找到釣餌,一般從嗅覺角度(味道)選擇釣餌比從視覺角度(顏色形狀)選擇釣餌更易增加釣獲,食物味道溶解擴散,魚會以嗅覺追蹤其味道位置。其二是經常產生動態的食物,魚的側線能感受動態震波,適量移動釣餌(帶餌)比靜止中的釣餌更易誘魚,而釣餌以直線(上下)慢速移動時,其誘魚效果會比不規則移動的為差。


魚的觸覺、聽覺及味覺也具有搜尋和辨別食物的功用,觸覺靈敏的魚類,還會考慮食物的軟硬、粗細、黏滑及天然性等。選釣餌時,要了解目標魚所喜愛食物的天然味道、色澤及形狀大細。而將釣餌化學染色,雖能引起魚的視覺反應,但染色劑帶有一定化學藥味,會使魚食欲降低,如自然界未有相應色彩,有可能把魚嚇走或魚只把餌當玩具把玩,因魚在海中能安全尋找到的獵物,其顏色可能只是反光銀色、泥色、泥黃色或偏白色,所以越天然的顏色及味道越有效降低戒心。


魚的觸覺主要是觸鬚和側線,和雷達一樣,能敏感感知外界事物如物件大細、距離及危險信號。在水域中如有其他兇猛魚類,即可由觸鬚和側線通過神經系統迅速傳到大腦,大腦馬上發出指令令其避開。側線亦能使魚對食物準確定位從而捕食,還能使魚在昏暗的水中游動自如,亦能對不正常的震盪增強警覺性,過量的震盪或嘈音,魚會不動或逃走。


一般魚類沒外耳而有內耳,所以是有聽覺的。

水密度高,聲音在水下傳遞速度比空氣快且遠,聲音不易被阻擋,並以近似穿透的方式通過魚體,經由魚的頭骨直接傳導,進而刺激內耳的聽覺細胞,啟動聽覺神經訊號並傳遞到腦區進行聲音訊號解讀,所以魚類不需有特化的外耳和中耳都能收集聲音。在解讀過程中,魚能大約分辨30-60分貝的聲音,而直出無折點的魚線能夠將空氣存在的聲音傳遞到水底,過大的機器震盪聲、異常劃水聲(水上活動)、鉛垂過重撞擊水底聲、奔跑或喧鬧聲(音響/開Party)都有機會嚇跑魚群,所以釣魚環境越靜越好。


魚是有味蕾的,主要分佈在唇緣上、牙齒進食過程通常是把食物含在嘴裏,吞入、吐出、再吞入、吐出,經反複品嘗後(試餌)合口味且安全的才吞下,不合口味的便吐出。為何合味及較軟糯的釣餌上魚率較高,是因魚的天性不喜硬的食物浪費能量及消化太耐,正如人一樣,有誰喜歡啃骨而不吃肉。牙齒方面,愛吃貝類或硬殼類的鯛魚牙多呈波子狀,用作壓破硬殼類食物;例如河豚,牙多呈門齒狀,用作刮食附在岩礁上的藻類植物。有某部份泳力高的掠食性魚類如鯊魚牙十分發達和鋒利,可以快速直接噬向和撕斷獵物。


2.〔魚對食物的取態〕


魚類對食物一般都經過偵察→接近→選擇→捕捉→攝食,攝取取態分喜好性和易得性。喜好性,是魚類長期適應攝取某種食物(如養魚排投餵)形成的固有屬性;易得性,是魚類和食物的各自形態、行為和生態環境,像潮流、氣象等對易得性造成影響。不同的魚類,在不同時期和水域對餌料的反應也不同。肉食性魚對小魚、小蝦等較大興趣,而草食性魚對藻類、水草等食物較喜歡,但這並非完全絕對的。一般魚都有貪食期、厭食期和絕食期,有些在產卵後不久的一段時間裏特別貪食,有些在厭食期特別產卵後卻停止進食,釣獲當然差些。


食物資源少,魚必須通過搜索水域,使食物落入視介,當兩個食物同時出現於魚的視野範圍內,魚往往選擇外觀較大的一個。當食物資源多、近至落入視介,或外觀較大的食物不直接位於魚正前方時,魚才根據實際大小,而不是外觀大小選擇食物。又有些食物具有特定的形狀和顏色,增加了背景反差也容易被魚發現。此外,食物的適口性、可消化性、是否善於躲避和掩藏等,對魚的選擇也十分重要。一些有刺、有毒、善於隱蔽或動作詭譎的食物往往不被魚選擇。


如在某一路徑及環境找到可口的食物,經驗會使魚傾向在該處增加逗留和搜索,導致【區域局限性搜索】;相反,如在某一路徑及環境找不到可口的食物,經驗會使魚減少在該處搜索的興趣,導致【區域迴避性搜索】,從而游離該路徑及環境,所以有持續餵魚的養魚排,其食物資源豐富,容易引其他區域魚類游至該處停留覓食。


水溫是影響魚洄游移動的重要因素,在產卵前和產卵期間顯得特別明顯。魚的成熟、產卵有一定的適溫範圍,水溫升高,性腺成熟會加快,低或高於適溫範圍,性腺發育會受到抑制,即使成熟也不會產卵,且水溫低於或高於最適合時,魚索餌能力會大幅降低。


3.〔順流、逆流〕


魚順流游時,通常處於長距離移動狀態,因水阻比較少,可用較少體力由一個水域游至另一個水域,且順流時通常都不是在覓食,但在順流遇上容易捕食的食物也有機會進食,但機會不大而已。魚在順流時的泳速通常不會和當時水流的速度差距很大,除非魚受驚或感覺生命有危險。


魚逆流游時,大部份礁石底的魚通常處於覓食狀態,食物味道能傳遞。覓食時會在一些近岸不同水流的交匯處、魚排底或逆流游進排口位尋食物。

它們為何要這麼浪費體力逆流游進磯際或魚排底?因為魚所喜愛的食物如小魚、蝦、蟹、海菜、貝殼、魚排餵食的死魚及乾糧等,都存在於磯際或魚排底,或經由海浪沖打磯石而順著海流被帶進大海,魚只需沿著水流逆流游入磯際或魚排底便會增加遇上食物的機會,而且大部份岩礁的魚類口腔和口部張開時的都比較細,攝食時先將食物借助水流逆流吸進口腔並使用牙齒咬住食物來固定,體力消耗比較少,不像一些兇猛性魚類擁有較大的口腔用以快速衝向及吞噬獵物,低泳力或體弱的小魚被捕獵時通常只可逆流而逃,大魚逆流追趕便十分容易捕捉它們。



There are no posts to list in this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