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01-釣具釣組配置


【前言】

釣魚是一門玩的學問,要取大自然資源,就必須跟隨大自然定律去尋找,如懂得觀察天氣溫度水流變化,中魚機率當然較高,又何需盲目填海?如多到釣魚池練習中魚控魚技巧,到實戰又什會難到閣下,又如自己懂得修理釣竿,對用盡竿與否已瞭如指掌,相比那些周身名牌便自覺大仙的門外漢要好得多,所以想釣獲更穩定,就謹記《7分技術 3分運氣》吧!


*文章所提及之釣法、釣餌、技巧均以鴻光煉餌為基準*


【釣具釣組配置】

﹝釣法﹞

A. 筏釣 - 漁排/四匹仔/海上橋墩/碼頭/小船內灣

B. 浮游釣 - 浮波、浮標於漁排/岸邊/橋墩/磯石

C. 投釣 - 漁排/碼頭/岸邊/沙灘/磯邊置竿沉底


﹝筏釣﹞

A. 竿長度

筏竿長度由1.1m-2.1m,手作竿別論。

不同離水高低的釣位使用不同長度釣竿,漁排釣窄位可選 1.1m-1.5m增加控魚靈活度,漁排釣窿位/多纜位/貼水釣,可選 1.3m-1.8m,駁魚可隨時插水控魚,太長會令控魚較難及易弄斷竿先。

艇筏或離水高時選1.6m-2.1m。因置竿時,竿先容易貼近水面,減低受風影響,控魚時釣竿有足夠長度及彈性把魚向外撐出,不至於抄船底或磨筒邊導致斷魚。


B. 竿腰硬度

腰軟雖然控魚好有玩味,但魚的力若超過釣竿回彈力而頂不起,令魚四圍片,不論斷不斷,聚回來的魚都會被所中之魚沖散;若竿腰過硬超越了線的拉力,駁魚時很易頂斷線或爆結,雖然魚好易頂上來,但上魚後較易手軟,因為沒有幫釣手卸力,而軟腰則會卸去部分魚的爆炸力,所以在選擇前先想想目標魚、自己手臂力量及釣法能否駕馭所選。


C. 竿先

竿先是整支竿的靈魂,反映水底及魚咬況。竿先軟硬,對負鉛及釣法有直接影響。 筏竿大約分極先調、先調及本調,整支竿的軟硬比例標示,如2:8,竿的整體有20%軟及80%硬腰位,屬先調,如此類推。

基本慢流水淺時可用軟頭芯/輕鉛/全飄,流快水深時可用硬頭芯/負重鉛。


但這並不可一概而論,要明白水流速度會因水層及水裡雜物而遞減,有時會在慢流水淺時用硬頭芯,因水淺時一般多細魚雜訊,想睇得準會加鉛用硬頭芯避開細魚雜訊,但鉛過重,會引致頭芯過於拉緊而令靈敏度完全失去。相反,有時會在比較流快及水深時用軟頭芯,這與釣法及釣餌有關,如鴻光煉餌材質本身已有一定自重,可更容易衝破多細魚聚集的泳層,減少甚至不用負鉛重,為全飄釣提供基礎。


選竿要檢視竿身有沒有明顯傷痕,輕拍竿身,聆聽竿身傳回聲音是否沉實,再插上竿先,不用拉竿,輕拍竿身有沒有雜音,如有即接駁位可能有虛位,不應買,因在釣魚時竿先會容易滑出,或在大力拉竿時因虛位而拉爆接駁位。而竿先直不直反而不是最重要,因玻璃纖維的結構是卷出來,一定會有少許微彎的,不過份便可。


大廠釣竿都有已定標準,釣性未必完全滿足個性釣法,而手作竿便可因應自己釣法定製,以親手造最佳,對了解整枝竿與自己配合度有莫大裨益,或找尋真正有心做好竿做好釣性的師傅,不要假手於一些天價收費卻不懂釣性,不懂針對人體力學製定適當的卸力位置,只懂把一堆預製料組合及上色的公司。


D. 筏攪

1. 魚攪平衡手感

釣竿裝上攪時會出現平衡點。

攪輕,竿過份墜前;攪重,竿過份墜後,要平衡才好發揮。

從前筏竿釣手多用橫攪仔,因當時下手攪設計太簡單,大多沒有滯力輪,容易燒手或打手指,而↓橫攪仔↓

設計是緊貼竿身及有滯力,用手指公剎掣,駁魚好力及攪身輕,但會把釣竿上下反轉來用(導線環向上),在中體型較大的魚時,會出現大魚主導控制方向。所以S牌出過一種專為上手攪而設的螺旋導線環以解決控魚問題,後因筏竿導線環太細,螺旋設計亦影響出絲暢順,當竿先用久後,會出現扭曲變形等問題,很快此設計沒在筏竿上出現(現在有部份深海船竿還在使用)。


2. 齒比速度

科技進步,↓下手攪↓

大多由原先1:1,到現在倍速如3.5:1/4.7:1。比例越大,收魚絲速度越快,但收得過快停不了會很易收爆竿先。


3. 磅頂重要性

滯力即限滑裝置(磅頂)。以前沒有滯力需要手指當Break用,但現在有滯力的攪只需適當調整出線滯力,便有效減低斷魚風險,很小會再打手指,但要留意刹車片是否正常剎力,如有問題盡快更換剎車片,如剎車片損毀,有機會在駁魚時不容易把魚收回。


4. 藏線量

留意攪杯標示,一般筏攪可以入2~3號約100~120M,而磯有更多不同容線量選擇,而香港漁排水深一般在20M以內,而藏量最小有50M便夠用,若預計有機會斷主線,可打大約75~100M藏量,如打線太滿,很容易出現彈線及抄線等問題。


5. 貼竿性

很多釣友都不大重視,攪越貼竿,線也會貼竿,可有效降低側風對魚訊的影響,但如竿身沒有防黏竿如磨沙、環紋及交义紋等設計,下雨時會容易線黏竿身引至出線不順。


E. 魚絲

一般釣手會使用碳線或尼龍混合線直出作釣,不同筏釣專用魚絲會影響魚訊傳遞,竿先配合不同魚絲可加強或降低靈敏度。


尼龍及碳線直出:魚絲有伸延性,魚絲越長,魚訊越弱;絲越短,魚訊較強。

PE線:用最幼線徑做到極大拉力,留意釣竿頭芯是否PE專用或SIC Guide,如用鐵絲或鈦導線環,可能會頂不住釣大物時拉扯的發熱耗損,引致導線環起坑或斷裂。


P.S. 編織數越高線身越圓,大號數線身越粗亦會沒有那麼傷Guide


釣竿在出廠時都會標示線系上限與下限:

下限建議整枝竿用最幼線而還可卸力不斷,當然要計線材本質的好壞; 上限建議整枝竿可承受最大拉力及導線環可通過的最粗線徑,如超過上限配線,有可能先炸竿而線未斷。當然要計算個人控竿時攻角,攻角過細不但不可卸力反會傷竿、傷導線環及增加炸竿可能。


F. 鉛負

根據釣場及流速而定,一般情況於漁排或內灣位,水不深流不大的釣場,如用鴻光煉餌,不建議加鉛負重,因煉餌材質本身已有一定自重,可更容易衝破多細魚聚集的泳層,輕易下沉到水底,減少甚至不用負鉛重,而改變型態更可增加乘流性去配合不同釣法,可為全飄釣提供基礎。


如用肉餌,也只會建議用輕負重,可把鉛貼近鈎底,盡量不壓死竿先,如遇大流需用超負荷鉛重時,可使用倒釣釣組,有效保持釣竿靈敏度。


G. 魚鈎的選擇


1. 管付鈎、非管付鈎

管付鈎一般比非管付鈎的鈎柄重及粗,於筏釣用煉餌不加鉛釣時會有助在水底穩定釣餌。另一好處是能對應較粗的子線而不易鬆脫,筏釣目標魚多在腳下或斜下中的底棲魚,要把魚快速由海底直接拉上水面,會用上較粗的子線去頂下沖及爆炸力。


2. 鈎柄長、短

用煉丸一般會選擇配短柄鈎,比例為煉丸用幾大粒,鈎柄就有幾長的鈎,餌以包裹整個鈎為主。而目標魚為紅鮋等有利齒或吞鈎類的魚種時便會用上長柄鈎,一來方便拆鈎,二來亦有防咬斷子線的幫助。


3. 鈎柄粗、幼

對付精口型,鈎柄幼鈎輕,魚在食餌時會較易吸入;

對付爆炸型,輕鈎有可能頂不到魚的爆炸及掙扎力而拉直或斷鈎,避免此情況就會選擇較粗柄的鈎去頂,相對幼柄輕鈎,粗柄鈎在魚吃餌時的自然靈敏度會降低。


4. 鈎門窄、闊

鈎門的闊窄取決於目標魚魚嘴的大小。釣大魚用細鈎,容易出現鈎打得不夠入魚嘴致揪不中,或拉直鈎、斷鈎的現象;而魚細用大鈎,魚有機會吞不入鈎。如目標魚為鯛魚20cm左右,用千又鈎1-2號,30cm左右用2-3號,40cm左右用3-4號,45cm以上用4-6號鈎。


5. 內刺型、外刺型

內刺型為鈎尖向內微灣,外刺型為鈎尖成直線。

較建議使用內刺型,雖然魚吞食釣餌時並不會第一時間刺入魚的口腔肌肉內,而直刺型剛好相反,而因內刺型會以彎型刺入,如力度夠可以輕易刺穿魚骨,使魚無法逃脫,反之外剌型雖刺中快,但鈎鋒全為直線結構,很容易在魚左右擺動時,刺入的傷口擴大裂開而逃脫。


H. 筏釣常用釣組

碳線或尼龍混合線直出:

碳線或尼龍混合線作主腳線由攪直出至鈎,好處是或尼龍混合線比水重下沉快,線身平滑又不傷導線環;缺點是易上氣,影響出線暢順,線身有擴展力,會影響魚訊傳遞及揪竿準繩度。


PE主線:

PE布線作主線,用FG/GT結/8字環作接駁腳線(碳線),好處是PE線不會上氣,切水性強,沒有擴張性,出線暢順且直線拉力高;缺點是如導線環不是為PE線而設,駁魚攻角不正確及久用後,容易導致起坑或斷裂。


釣組重量越輕,竿先越能顯示鮮明魚訊,於無鉛狀態,餌的落入形體越接近自然海產,魚吃餌時越能降低阻力及戒心(如流速過大,加適量咬鉛盡量貼近鈎)


《 配合鴻光煉丸建議筏釣組 》

主:PE線無彈性張力,不會有記憶及上氣,出線順滑,魚訊清晰

腳:零圈(解氣)接駁碳腳3 - 6號線(半噚至1噚)

鈎:2 - 4號千又鈎

鉛:不需加咬鉛,煉丸有足夠自重(搓約3-5g粒)對應大多釣場


﹝浮游釣選竿﹞

磯竿選購時測試方法,先把竿全拉出及拉緊,再拍打竿身感受竿身傳回的感覺,如有怪異的震盪或雜聲,最好轉另一支再試。


A. 長度

浮釣並不單指浮游磯釣,亦指釣組以浮波/浮標為目視點,以流水推動浮子去掃海底排位石位搵魚,浮波/浮標一沉便揪,竿的長度要因應釣位與海的距離、高度及取魚容易度而定。如在碼頭、壆邊一般2 - 4米竿夠用,磯石、離水較高位,則用上4 - 6米竿


B. 竿腰硬度

硬腰約3:7竿會較好用,如目標為爆炸型魚(如夏夜),建議使用5:5有高彈性腰的竿為主。磯竿硬度起步1.5號,5號硬度足以當投竿用,1.5號以下以嘆魚為定。


C. 魚攪

可用直攪或有剎車的LBD攪。直攪在駁魚時需不斷調整滯力,LBD攪除了可預設滯力外(等於緊急放線),還有一個全開全關的剎車掣,在控魚時更能得心應手,在剎死時但出線力強過預設滯線力,線一樣可以繼續出線以防炸竿或即時斷線。 而磯位水深一般在10米以內,都以3000型號攪(尼龍線容線量(號-米)2.5-180, 3-150, 4-100)的藏線量便足夠使用,而LB攪曾經有孖柄設計,用以在中魚高速出線時不會引至攪身左右擺動,後因重量問題,現在已很少人使用。


D. 魚絲

浮釣時一般會使用螢光紅中空浮水尼龍線,適合於固定浮水釣法及半游動釣法,有助浮標/浮波在水面穩定;全游動或沉釣時多選用螢光黃沉水尼龍線,可增加水下視認性,而沉水線有效地增加負浮子在水下滑動的暢順感及魚訊傳遞的穩定性。 PE線則較適合遠投半游動釣法,以碳腳線為主,因線身比海水重,易於水下拉直。


E. 管付與非管付鈎

浮釣一般會選擇非管付鈎,鈎身較輕,因浮釣用腳線較幼,很小會出現因線粗而鬆線的問題。而鈎的重量會明顯影響整體釣組的浮力及靈敏度,當調節為負浮力沉釣時會更明顯。


F. 浮波/浮標釣組

1. 固定釣組

浮波全固定在釣線上,使用浮力多以3B - 0浮力或負浮力,釣法用來釣水面的飄釣或全遊動沉式,浮波加大乘流性,煉丸最佳形狀為小圓粒或片形。待子線拉直,標/波入水即揪,沉釣則慢放線滑飄入標點,以手感去感受釣餌及魚就餌狀況。


2. 半游動

以線擋調整釣棚深度,煉丸最佳形狀為圓粒狀,建議使用有自重非自立標3B - 0.8,提供足夠遠投力,標示亦可準確顯示煉餌狀況。


3. 全游動

可結合固定或加線擋釣法,煉丸最佳形狀為片狀,慢放線滑飄入標點。如使用線擋睇深度時,建議使用有重非自立標,食餌入水夠快。固定沉式浮波一般使用000 -負浮力為主。


《 配合鴻光煉丸建議磯釣組 》


半游動:

1.煉丸形態最佳為小粒狀 (尾指頭Size)

2.建議使用有自重非自立標 3B-0.8 左右,可有足夠遠投力及清晰顯示煉丸狀態


全游動:

1.煉丸形態最佳為片狀 (尾指頭Size)

2.建議使用有自重自立標/浮波 B-3B 左右



There are no posts to list in this category.